来秘密一个月了,没有很融入,也没有很隔阂。

到了一定的年纪当在新环境里最想适应的不是人际而是技术的时候,人反而是最无畏的。在恭维的虚伪的多余的不知所谓的环境里一脚踏出来反而不自信了好一久,刚到那久审片都慌的一批,好像早就老矣但饭一定得有,一顿不能否。

刚到店里没坐下两分钟,在第三分钟BOSS就在问我关于双曲线的一切,

我答中性灰不行吗?双曲线会但很慢,不太熟练。

她感觉我不会,强调双曲线的重要性。

我强调我会,可是太慢一天出不了几张片,中性灰的各种快捷和优缺点。

她坚持己见,并提出只要能出效果,方法只是目的的过程。

我坚持己见,想试试看,打开电脑发现mac并没有tim,各种我记不住的操作的动作没得用,正在抓狂的时候被她看到了 ,她感觉我要装DR3插件呢,然后又是一顿xxx,并提出可以去观摩店里一大佬的双曲线操作....

我(呆....)

她(盯....)

在长时间用下来其实真的会发现‘中性灰真的不如双曲线’

填充50%灰度柔光层,优点就是真的很快捷,在设定好不透明度和流量后就只用切换画笔前后景对图像进行涂抹。在这一大段时间的长期使用观察下发现,在擦的时候白色柔光提亮、黑色柔光压暗是存在很多麻烦的。

  1. 在同一个色相下不管是涂黑色还是白色都会使饱和度丢失。
  2. 在黑白观察组下中灰图层的容错率很低,黑白来回反复擦拭饱和度丢失更多。
  3. 因为饱和度丢失,色相和明度也改变较大,统一肤色不易。

双曲线的话不管是曲线提亮或压暗都是在RGB的前提下,不管是明度的提升或下降,饱和度和色相都在随之改变,所以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双曲线的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大多数人是和我一样的,喜欢熟悉的是中性灰的简单方便,而不是双曲线的繁琐和反人类操作。

最后总结

在已知中性灰在提亮暗部会降低饱和度的情况下,用双曲线的压暗层把大多在灰部的亮点部分统一明度,在根据骨骼构造用中性灰把高光和暗影部分擦出来,岂不是完美。

个人觉得在对比不大的片子上直接使用中灰图层是没问题的,而在极端低调或高调的片子上还是遵循上一条,这样会减去很多的不必要的检查色相,饱和度的操作。

分频大佬可以无视这篇。